
2013年秋天,史国蓬、毕永刚等19名年轻人经过选拨成为潍柴国际服务部的一员。
毕永刚2010年进入潍柴,得知国际配套服务部内部招聘通知后,毕永刚第一时间报名。过五关斩六将,他终于如愿以偿。经过发动机拆装培训和商务英语学习,毕永刚、史国蓬等人陆续奔赴国外市场。
快速成长的战士
八月十五,在这个全家团圆的节日,史国蓬正独自一人在北京等待签证,几天后,他飞往哈萨克斯坦。“那时候心情还很忐忑,面对的将是完全陌生的环境,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适应。”就在史国蓬还在担心如何适应哈萨克斯坦的工作之时,任务不期而遇。
哈萨克斯坦的签证十分困难,办事处的两名老师傅因为签证问题尚在国内。然而就在此时,一辆工程车出现故障。在乌鲁木齐转机前往哈萨克斯坦的途中,史国蓬接到电话,需要他即可赶往故障现场。
凌晨到达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史国蓬在办事处稍事休息,天刚亮,便奔赴工地现场,查看故障车辆,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就这样,史国蓬第一次现场维修,在他还没有真正开始异国工作的时候就结束。“市场就是战场,我们的工作没有计划,客户来了电话就要立刻冲出去。”之后的日子,史国蓬几乎都是在这样一场场战斗中度过。
一次,一批车辆刚刚运抵哈萨克斯坦便发现软件数据错误,几千台工程车停在新建的仓库中,没有电,没有水,史国蓬背着笔记本一台台地调。就在忙得不可开交,史国蓬又接到一个客户的电话。“听了故障描述以后,我基本断定就是气门间隙的问题,重新设置一个数据就可以。但是客户死活不答应。”这个客户距离他当时所在地几千公里,史国蓬两边无法兼顾,他愣是软磨硬泡指导客户对气门间隙维修。
潍柴强大的执行力在此刻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没有任何人指引的情况下,史国蓬等人迅速成长为一名战斗力强大的战士,适应能力让他们自己都感到吃惊。
进入国际配套服务部之前,这个岗位对这些年轻的员工最大的诱惑便是异域风光,可是半年多过去了,曾经遥不可及的美景触手可及,他们却还未来得及仔细欣赏。“忙的压根就忘了这茬了。”大多数的国外办事处只有3-5个人,而他们所要负责的却是一个国家或者几个国家内的潍柴产品的售后服务,在很多时候是分身乏术。过去的半年他们几乎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现场服务、服务站培训。即使半夜两点接到客户电话,也要立刻动身。因为在哈萨克斯坦主要是工程车辆,一旦趴窝,一天给客户带来的损失可能就要数万元。
不为人知的内疚
在他人眼里,驻外人员是风雨无阻的行者,充满力量。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在义无反顾地战斗中,内心背负了多少内疚。“有一个同事的媳妇怀孕了,快生了,挺着大肚子,打电话给他,媳妇在电话这头哭,他在电话那头哭。”对家人的愧疚是所有驻外人员都不愿意提及却又是所无法回避的话题。55岁的老师傅当姥爷,激动得像个孩子,却只能每天打个电话听听声音。不少年轻人的女朋友因为忍受不了长时间的分离而选择分手。说起这些,史国蓬、毕永刚唏嘘不已。毕永刚是家中的独子,2014年春节,他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想想两个老人冷冷清清的过年,心里酸溜溜的。”
出国、签证到期、回国签证、再出国,他们不断在重复这样的生活,回国只有两种原因:一是签证到期,再一个就是公司推出新的产品,需要回国接受新的培训。除此之外,一年中80%以上的时间都是在国外度过的。
问起在异国他乡他们最想干的事,答案居然出奇的一致——忙碌的工作。原因听起来让人心酸:忙碌的工作可以帮助他们忘却对家的思念。
一切显然没有刚开始想象得那样美好,半年的时间,史国蓬、毕永刚等人经历了无数的艰辛,但是这份工作在他们眼中却依然是最完美。“这就是我想要的工作,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喜欢挑战带来的充实感,如果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我依旧会选择迈出这一步。”毕永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