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是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生命线。67年来,潍柴始终领跑中国发动机领域,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我们拥有一批执著追梦的技术人员,他们持续开发出让业界引以为傲的新产品。 感动的一年
“工作21年了,2013年是我最值得回味的一年。” 1993年进入潍柴的9升机产品总师冀丽琴回想起过去的一年充满了感动。
2013 年,在她的带领下,一个全新平台的产品已经出现雏形。继蓝擎发动机之后,潍柴的又一力作将浮出水面,给中国乃至世界发动机技术带来颠覆性的革命。整个项目历时不足4年,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研发出国际最顶尖的发动机,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冀丽琴把这个奇迹归功于她的团队和兄弟单位的协助。
设计、修改、试验……在反复的修改过程中,为了保证项目进度,所有的人几乎都是竭尽全力。一次,在调试过程中发现发动机连杆需要改进,整个时间节点就要因此而打乱。在很多人都扼腕叹息的时候,他们愣是在6天的时间里完成了5套工装的修改,将项目进展又拉回到预定计划中。“这个速度完全可以申请世界吉尼斯记录。” 冀丽琴自豪地跟记者开起玩笑。
当时是夏天,室外温度三十多度,在铸造车间内温度甚至达到四十多度。从打芯、浇铸到最后铸件成型,冀丽琴在潍柴铸锻公司工业园区跟工人师傅一同工作了3天。时至今日,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冀丽琴依然动容。在几千度的熔炼炉旁,火光映照在工人师傅的脸上,豆大的汗珠很快浸湿了潍柴蓝工作服。“只有到过现场,你才知道有那么多人为这个项目付出了太多太多……”
因为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冀丽琴把任何规划都要求到极致。没有任何一件事都是轻易能够完成的,都需要全身心的投入才有可能实现。体力的透支和精神的压力时刻伴随着这个团队。“这在别的地方很难实现,只有在潍柴,在这个充满激情的团队中。”冀丽琴说。
经历了无数的磨炼,即将迎来收获,喜悦和感动是冀丽琴的全部感受,她将2013年视为生命中最为宝贵的一段经历:“人生之中,能够参与一次如此重大的研发,在潍柴乃至世界发动机行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此生无憾。”
梦想照进现实
2010年11月,在加拿大和美国工作了17年的李大明从卡特彼勒美国研发中心辞职,加入潍柴,开始了由“美国梦”到“中国梦”的转变。
“在美国,个人梦想实现了,但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差一些,在国内归属感更强。”李大明表示,2010年他参加了潍柴动力在美国举行的全球人才招聘大会,在对潍柴进行深入了解后,他毅然卖掉车子、房子,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国。
“以前想回国,但没有平台。这几年,企业研发投入增长很快,潍柴的发动机实验室、动力总成实验室逐渐达到国际水平了。”他坦言,他希望在潍柴的平台之上成就一番事业。
经过多年的耕耘,李大明的梦想一步步照进现实。
2012年5月,电控所研发出中国首款完全自主的高压共轨柴油机电控系统。 2013年,潍柴完全自主研发的气体发动机电控系统ECU进入试验调试阶段,实现了气体发动机的台架控制。同样是在2013年,“智多星”——一款电控所自主研发的发动机售后通讯服务智能产品也成为客户争相抢购的“明星”。 针对潍柴生产的全部柴油电控发动机、天然气电控发动机,“智多星”可以实现故障诊断、整车功能标定、远程数据刷写、维修向导等功能。
欧六柴油机电控系统、军车ECU……潍柴的电控研发成果出现井喷,李大明收获着自己的梦想果实,潍柴的电控研发也广受各界赞誉,曾经有媒体称赞:“潍柴的电控研发改变了我国柴油机工业发展长期以来受制于人的局面,突破了我国柴油机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打破了国外企业在此领域的垄断局面。”
潍柴的平台照亮了寻梦之路,而这群执著的追梦人也用他们的付出夯实了潍柴跨越发展的基石。2013年,潍柴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业绩依旧不俗:获得专利623项,同比增长100%(2012年为311项),其中发明专利186项;完成企业标准/规范制定、修订250项;主持制修订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5项,参与6项。